当前位置: 首页 » 直属单位 » 园艺研究所 » 通知公告

2022-2025年度贵州省园艺科普教育基地期终自评报告

发布时间:   字号: [ ]  视力保护色:


一、基地基本情况

贵州省园艺科普教育基地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金欣社区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内,是由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精心打造,省内唯一一个集蔬菜、花卉、果树三大园艺学科研究与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园艺科普平台。基地占地面积1400多平方,共6个区域,分别是蔬花果成果展示区、苔原景观区、有机蔬菜无土栽培区、集雨灌溉展示区、科普课堂、业务洽谈区,6大区域通过人才、科技、服务等资源要素的汇聚,集聚产业生态,服务于科普教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交易,构建产业新生态,推动科教融合,科研与产业协同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

园艺所组织成立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由邓英副所长全面负责领导小组工作,协调各方资源,制定科普工作战略与计划,审批日常管理重大事项及负责与所外机构对接交流合作事宜;科管科科长马超为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负责监督计划执行,管理日常事务,组织科普活动策划与实施。

基地依托省园艺所科研团队,有一支专业性强、经验丰富、科普服务质量水平高的兼职科普教师队伍,其中正高11人,副高20人;博士12人,硕士4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少数民族团结奖1人,全国巾帼标兵1人,省管专家3人,省“百”层次创新人才2人、省“千”层次创新人才8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人,省级劳模2人,省级巾帼标兵2人,且基地有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和管理制度,内部分工明确,对应人员各司其职,始终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规定要求,确保科学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此外,2022年至2025年度基地科普工作经费主要来源于开展活动收取的活动费、部分科技特派员工作经费以及2025年度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经费总计55万元,其中收取的活动费、部分科技特派员工作经费25.5万元、2025年度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经费29.5万元。

二、基地开展活动情况

园艺所充分发挥科技团队人才力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为民科普服务活动,将园艺科学知识普及给广大人民群众,提升群众科学素质。自2022年基地获省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以来,先后接待湖北恩施农科院、长三角健康农业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资所、贵州数谷种业有限公司、贵阳机务段、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省退伍军人事务厅、贵州省粮食储备局、贵州省国防动员办公室、贵州省交通集团、贵阳美吉姆(幼儿教培机构)、贵阳苗苗幼儿园、财政部贵州监管局、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贵州日报、广播电视台等二十多家单位、教育企业,开展参观、体验和交流活动共计20余场,接待参观2000余人次。

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等“走出去”科普活动共计500余场,参与人数达10000人次。与贵阳市第九中学、贵阳市北师大附校等学校展开合作,农科专家们走进校园,为学生们开设了各项丰富有趣的科普课程。同时也积极深入乡村开展技术指导服务。通过“科技项目”、“科技特派员”、“科技进乡村”等活动,先后选派63名科研骨干深入基层一线服务“三农”,积极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科技知识,推广先进品种栽培技术,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咨询和技术指导服务。

在2025年全省科技活动周期间,本基地科普团队深入校园一线,成功举办了三场主题突出、内容扎实的园艺科普实践活动:“探秘压花艺术,塑造自然之美”、“走进多肉王国,解码生命智慧”、“体验压花书签,定格方寸诗意”,共计76名学生参与。

基地有自主运营的新媒体账号2个,分别是“贵州省园艺研究所”、“贵州省农科院山茂园艺公司”。结合园艺产品、园艺技术与科普课堂等功能为一体,贵州省园艺研究所与包括贵州省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贵州农经网、贵州电视台在内的多个部门合作,联合制作农科知识讲堂视频与电视节目。农科知识讲堂视频包括香椿、苋菜、速生青菜、白菜、芽苗等蔬菜栽培技术要点视频 40 余个。通过发布农科讲堂视频,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种植户,在线上提供了培训指导,传授园艺作物培技术的知识讲解,提升公众对农业科研种植技术的了解。在电视节目方面,花卉研究室与省电视台制作了名为:【天眼影像故事】活力无限—省农科院园艺所培育多肉植物助力乡村振兴;【我们的新时代】杨澜:打造园艺超市 传递幸福人生;国际生物多样性/漂亮的多肉,你爱了吗?压花的制作以及要点等科普节目,并分别在贵州电视台天眼和百姓生活栏目播出,向更多电视机前观众朋友展示最新的园艺品种与技术。

三、问题不足

1.特色资源挖掘不足,对贵州省丰富的特色植物资源(如珍稀濒危植物、特有药用植物、喀斯特适生植物)及其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的科普转化不够充分,未能形成鲜明的“黔”字号科普品牌。

2.受众群体不够广泛,活动设计可能更倾向于学生团体或特定兴趣人群,对社区居民、老年群体、亲子家庭、以及非专业背景的普通成年公众的吸引力不足,未能有效覆盖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3.常态化活动不足,科普活动多集中在特定节日,或学校寒暑假期间,缺乏贯穿全年的、规律性的小型精品科普项目(如周末主题沙龙、月度观察活动、季节性植物导赏),难以培养稳定的受众群体和科普习惯。

4.线上科普影响力有限,对新媒体平台(如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的运用不够深入和系统,线上科普内容更新慢、形式单一、互动性弱,未能有效突破时空限制,扩大基地的科普辐射力和影响力。

5.运行经费相对紧张,科普活动策划、物料制作、设备维护更新、人员培训、宣传推广等均需要稳定充足的经费支持,目前可能面临资源捉襟见肘的情况,制约了活动的创新性和品质提升。

四、工作建议

1.完善协同联动机制,建立由科技、教育、文旅、农业、林草等多部门参与的科普工作协调机制,打破条块分割,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科普教育基地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小学校、社区、媒体等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2.加大财政投入与多元化筹资,设立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活动创新、能力建设、设施更新。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渠道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基金会、个人通过捐赠、赞助、项目合作等方式支持科普教育基地发展。

3.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省级科普人才培训基地或项目,定期组织面向基地负责人、科普讲解员、活动策划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科学传播、教育学、心理学、新媒体运营、项目管理)。探索建立科普师认证或评优机制。鼓励高校开设科学传播相关专业或课程。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工作制度化。

4.加强宣传推广与表彰激励,省级层面整合媒体资源,加大对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品牌活动、先进人物的宣传力度。设立省级科普奖项,对成效显著的基地、项目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提升科普工作社会认同感和从业人员荣誉感。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