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农业光伏发电种菜两不误
走进海拔2500m的国家电投贵州金元威宁能源公司仙水窝农业光伏电站,一排排光伏板遍布山头,光伏板间隙透下的斑驳光影中,饱满翠绿的甘蓝叶球整齐排列,与深蓝色光伏板构成和谐画卷,成为“板上发电、板下种菜”模式的生动实践。
“光伏阵列形成的天然遮阳屏障,夏季减少水分蒸发,有效减轻暴雨冲击,冬季光伏板一定程度上阻挡冷风,减少地表热量散失,形成相对温和小环境;同时种植蔬菜能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保持光伏板清洁,实现一地两用”,项目负责人省农科院园艺所省蔬菜体系栽培室主任马超介绍,项目团队针对威宁高原气候特点,引进‘小铁头’等耐阴、抗病甘蓝品种,配套水肥精准供给、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形成“光伏+冷凉蔬菜”标准化种植模式,同时推广“甘蓝-荞麦”一年两茬高效种植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经济效益显著。
为验证农光互补的成效,项目组邀请了贵州大学、毕节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单位专家,7月4日对其承担实施的“威宁能源公司农光互补配套技术研究”项目进行田间测产鉴定。专家们在这里见证了一场“阳光双重利用”的科技丰收。测产现场,专家组分别从光伏板高遮蔽区、低遮蔽区、无遮蔽区按照随机3点取样法测量对应点甘蓝的株高、叶球直径、单株重量、产量等指标。结果显示,光伏板间甘蓝单球均重超1.25公斤,折合亩产量达2629公斤以上,亩产值超1000元,有力证明了农光互补模式在高海拔地区的可行性。而且,土壤送样检测显示光伏板下种菜显著提升了土壤关键养分含量(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与有机质分别增加11.84mg/kg、148 mg/kg、13.39 mg/kg和14.93 g/kg),减少露天环境下的养分流失,增强土壤保肥能力与生态效益。
据悉,威宁县作为贵州光照资源丰富的高海拔山区,是光伏产业的重点区域;然而,光伏板下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制约板下光伏农业发展。2024年,省农科院依托“威宁能源公司农光互补配套技术研究”项目实施,通过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科技力量开始将“闲置光资源”转化为“高效菜篮子”,如今,清洁电流源源不断汇入电网的同时,新鲜蔬菜也从这片“蓝板绿田”运往市场。威宁的实践,正是现代农业与新能源产业深度融合的典范,科技赋能,让高原每一缕阳光都释放出双倍价值。
撰稿:刘小翠
审稿:李裕荣
来源:蔬菜室